防伪查询   办公系统   加入收藏
 
    公司新闻
    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新闻
2012年12月省农业委员会公告(第18号)
【 信息发布: 江苏高科种业     发布日期:2015/9/16    浏览:1472 次 】
 
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12年10月21日在南京召开了第五十二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审定通过11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经农业部公示,确认无异议,现公告如下:
一、小麦:宁麦19、宁麦20、扬麦20、苏科麦1号、保麦2号、徐麦32、淮麦32、连麦6号;
二、油菜:苏油7号、宁杂27、盐油杂3号、Y4-2AB。
各有关单位要按照品种的适宜种植范围,做好宣传和示范推广、技术指导工作。
附件:江苏省第五十二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审定通过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介绍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
2012年11月30日


附件:
江苏省第五十二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
审定通过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介绍
一、小麦品种
1、宁麦19
(一)审定编号 苏审麦201201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宁05-551”,由江苏省农科院农业生物技术所、江苏红旗种业有限公司以宁9144/扬麦158//扬麦158,于2008年育成,属春性中早熟小麦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淮南麦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9-2011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南组小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9.1公斤,较对照扬麦11号增产8.3%,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1-2012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0.6公斤,较对照扬麦11号增产8.4%。
幼苗直立,叶色淡绿,叶片较宽大。抗寒性较强,分蘖力较强,成穗数较多。成株期叶片大小适中,株型偏松散,色泽较深,略披垂。耐肥抗倒性一般。穗近长方型,结实性较好。长芒、白壳、红粒,籽粒椭圆形,半硬-硬质,千粒重高。区试平均结果:全生育期213.0天,与对照相当;株高86.9厘米,每亩有效穗28.8万穗,每穗39.7粒,千粒重44.9克。接种鉴定结果:中感赤霉病、纹枯病,感白粉病,抗黄花叶病毒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2009-2011年度两年平均结果:容重825.5克/升,粗蛋白含量13.1%,湿面筋含量28.3%,稳定时间4.7分钟。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适宜播期为10月底至11月上中旬。
2、适宜基本苗。适期播种基本苗以每亩15万左右为宜,迟播适当增加播量。注意种子处理和苗期化控。
3、肥水管理。亩产450公斤左右的产量,一生需施纯N 16-18公斤,根据测土配方适量施用P、K肥。全部的P肥、50-60%的N肥、50% K肥作基肥,10%的N肥作壮蘖肥,30-40%的N肥、50% K肥作拔节孕穗肥。田间沟系配套,防止明涝暗渍。
4、病虫草害防治。及时化学除草,适时做好纹枯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5、及时收获。成熟时(蜡熟末期)抓紧收获,确保丰产丰收。
2、宁麦20
(一)审定编号 苏审麦201202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宁6E123”,由江苏省农科院农业生物技术所以Y18/3E159,于2008年育成,江苏苏北农资有限公司申请审定,属春性中晚熟小麦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淮南麦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9-2011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南组小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9.8公斤,较对照扬麦11号增产1.8%,2009-2010年度较对照减产不显著,2010-2011年度较对照增产达显著水平。2011-2012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85.5公斤,较对照扬麦11号增产1.8%。
幼苗半直立,叶色较深,叶片较宽。分蘖力较强,成穗数中等,抗寒性一般。株型偏紧凑,耐肥抗倒性一般。穗层较整齐,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硬质、饱满度较好。区试平均结果:全生育期216.4天,较对照迟熟3-4天;株高82.6厘米,每亩有效穗31.2万穗,每穗39.1粒,千粒重39.0克。接种鉴定结果:抗赤霉病,中感纹枯病,感白粉病,抗黄花叶病毒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2009-2011年度两年平均结果:容重798.5克/升,粗蛋白含量14.3%,湿面筋含量30.7%,稳定时间6.8分钟。2010年容重778克/升,粗蛋白含量14.7%,湿面筋含量30.8%,稳定时间8.8分钟。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适宜播期为10月25日至11月10日。
2、适宜基本苗。适期播种基本苗以每亩15万左右为宜,迟播和整地质量差的适当增加播量。注意种子处理和苗期化控。
3、肥水管理。亩产450公斤左右的产量,一生需施纯N 16公斤左右,根据测土配方适量施用P、K肥。全部的P肥、50-60%的N肥、50% K肥作基肥,10%的N肥作壮蘖肥,30-40%的N肥、50% K肥作拔节孕穗肥。田间沟系配套,防止明涝暗渍。
4、病虫草害防治。及时化学除草,适时做好纹枯病、白粉病和蚜虫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5、及时收获。成熟时(蜡熟末期)抓紧收获,确保丰产丰收。
3、扬麦20
(一)审定编号 苏审麦201203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扬06-164”,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扬麦10号/扬麦9号,于2005年育成,属春性中熟小麦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淮南麦区无黄花叶病毒病田块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9-2011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南组小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8.8公斤,较对照扬麦11号增产6.0%,两年增产分别达显著、极显著水平。2011-2012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88.5公斤,较对照扬麦11号增产2.6%。
幼苗半直立,叶片较宽,叶色淡绿。分蘖力较强,株型较松散。抗寒性一般,耐肥抗倒性较好。穗层整齐,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软质、饱满度好,千粒重较高。区试平均结果:全生育期215.3天,较对照迟熟2-3天;株高84.8厘米,每亩有效穗30.4万穗,每穗40.0粒,千粒重41.1克。接种鉴定结果:中感赤霉病,感纹枯病、白粉病,高感黄花叶病毒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2009-2011年度两年平均结果:容重787.0克/升,粗蛋白含量13.3%,湿面筋含量28.1%,稳定时间2.2分钟。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适期早播,适宜播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初。
2、适宜基本苗。适期播种基本苗以每亩16万左右为宜,迟播和整地质量差的适当增加播量。注意种子处理和苗期化控。
3、肥水管理。亩产450公斤左右的产量,一生需施纯N16公斤左右,根据测土配方适量施用P、K肥。全部的P肥、50-60%的N肥、50% K肥作基肥,10%的N肥作壮蘖肥,30-40%的N肥、50% K肥作拔节孕穗肥。田间沟系配套,防止明涝暗渍。
4、病虫草害防治。及时化学除草,控制杂草滋生危害。加强赤霉病的防治,根据病虫测报及时做好白粉病、纹枯病及穗期蚜虫等防治。
5、及时收获。成熟时(蜡熟末期)抓紧收获,确保丰产丰收。
4、苏科麦1
(一)审定编号 苏审麦201204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科丰1号”,由杨安南、史净泉从扬麦11中选择变异株经系统选育,于2008年育成,属春性中熟小麦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淮南麦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9-2011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南组小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5.3公斤,较对照扬麦11号增产7.4%,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1-2012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5.7公斤,较对照扬麦11号增产7.1%。
幼苗直立,叶色深绿,叶片短而宽。分蘖力较强,抗寒性较好。株型较紧凑,耐肥抗倒性较好。穗层整齐,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硬质、饱满度好,千粒重高。区试平均结果:全生育期215.6天,较对照迟熟2-3天;株高85.1厘米,每亩有效穗30.8万穗,每穗38.1粒,千粒重43.1克。接种鉴定结果:中抗赤霉病,中感纹枯病,感白粉病,高抗黄花叶病毒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2009-2011年度两年平均结果:容重820.5克/升,粗蛋白含量13.2%,湿面筋含量28.2%,稳定时间2.9分钟。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适宜播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
2、适宜基本苗。适期播种基本苗以每亩16万左右为宜,迟播和整地质量差的适当增加播量。注意种子处理和苗期化控。
3、肥水管理。亩产450公斤左右的产量,一生需施纯N16公斤左右,根据测土配方适量施用P、K肥。全部的P肥、50-60%的N肥、50% K肥作基肥,10%的N肥作壮蘖肥,30-40%的N肥、50% K肥作拔节孕穗肥。田间沟系配套,防止明涝暗渍。
4、病虫草害防治。及时化学除草,适时做好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和蚜虫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5、及时收获。成熟时(蜡熟末期)抓紧收获,确保丰产丰收。
5、保麦2
(一)审定编号 苏审麦201205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保丰702”,由江苏保丰集团公司以保丰3-2-16/烟辐188,于2007年育成,属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淮北麦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9-2011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北组小麦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34.4公斤,较对照淮麦20增产6.3%,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1-2012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4.5公斤,较对照增产6.4%
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长势一般。抗寒性和抗倒春寒能力较强。分蘖力中等,春季返青起身早,抽穗扬花早,成穗数多。株型较紧凑,茎秆韧性较好,抗倒能力较好。穗层较整齐,熟相较好,穗纺锤型,结实性较好。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硬质-硬质,千粒重高。区试平均结果:全生育期240.4天,与对照相当,株高75.5厘米,每亩有效穗38.5万穗,每穗34.9粒,千粒重42.2克。接种鉴定结果:感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高抗黄花叶病毒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2009-2011年度两年平均结果:容重789.0克/升,粗蛋白含量14.2%,湿面筋含量32.0%,稳定时间6.4分钟。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适宜播期为10月上中旬,最适播期10月8-18日。
2、适宜基本苗。适期播种每亩基本苗14万-16万,肥力低、播期推迟、整地质量差的适当增加播种量。注意种子处理和苗期化控。
3、肥水管理。亩产500公斤左右的产量,一生需施纯N18公斤左右,根据测土配方适量施用P、K肥。全部的P肥、50-60%的N肥、50% K肥作基肥,10%的N肥作壮蘖肥,30-40%的N肥、50% K肥作拔节孕穗肥。田间沟系配套,防止明涝暗渍。
4、病虫草害防治。及时化学除草,适时做好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和蚜虫等病虫害的防治。
5、及时收获。成熟时(蜡熟末期)抓紧收获,确保丰产丰收。
6、徐麦32
(一)审定编号 苏审麦201206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徐麦7049”,由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淮麦18/周麦16,于2008年育成,属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淮北麦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9-2011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北组小麦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28.9公斤,较对照淮麦20增产5.2%,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1-2012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5.7公斤,较对照增产4.6%。
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抗寒性较好。分蘖力一般,成穗数中等。株型较紧凑,茎秆弹性较好,抗倒性较好。穗层较厚,熟相较好,穗纺锤型,结实性较好。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区试平均结果:全生育期241.4天,比对照迟熟1-2天;株高73.9厘米,每亩有效穗42.5万穗,每穗32.7粒,千粒重40.4克。接种鉴定结果:感赤霉病,中感纹枯病、白粉病,感黄花叶病毒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2008-2010年度两年平均结果:容重819.5克/升,粗蛋白含量14.1%,湿面筋含量30.2%,稳定时间17.6分钟。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最适播期为10月5-20日。
2、适宜基本苗。适期播种每亩基本苗14万-16万,肥力低、播期推迟、整地质量差的适当增加播种量。注意种子处理和苗期化控。
3、肥水管理。亩产500公斤以上的产量,一生需施纯N16公斤左右,根据测土配方适量施用P、K肥。全部的P肥、50-60%的N肥、50% K肥作基肥,10%的N肥作壮蘖肥,30-40%的N肥、50% K肥作拔节孕穗肥。田间沟系配套,防止明涝暗渍。
4、病虫草害防治。及时化学除草,适时做好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和蚜虫等病虫害的防治。
5、及时收获。成熟时(蜡熟末期)抓紧收获,确保丰产丰收。
7、淮麦32
(一)审定编号 苏审麦201207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淮核0615”,由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从太谷核不育基因组建的冬春性小麦轮回群体中选择,于2008年育成,属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淮北麦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8-2010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北组小麦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09.9公斤,较对照淮麦20增产4.6%,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0-2011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4.2公斤,较对照增产4.1%。
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叶片细长,抗寒性较好。分蘖力强,成穗数高。株型紧凑,茎秆弹性较好,抗倒性较好。穗层整齐,熟相好,穗纺锤型,结实性较好。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硬质。区试平均结果:全生育期238.5天,与对照相当;株高80.7厘米,每亩有效穗39.1万穗,每穗37.0粒,千粒重39.0克。接种鉴定结果:感赤霉病,中感纹枯病,感白粉病,高感黄花叶病毒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2008-2010年度两年平均结果:容重776.0克/升,粗蛋白含量12.3%,湿面筋含量23.3%,稳定时间1.6分钟。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最适播期为10月15-25日。
2、适宜基本苗。适期播种每亩基本苗15万-18万,粘壤土及肥量少的适当增加播种量。注意种子处理和苗期化控。
3、肥水管理。亩产500公斤左右的产量,一生需施纯N18公斤左右,根据测土配方适量施用P、K肥。全部的P肥、50-60%的N肥、50% K肥作基肥,10%的N肥作壮蘖肥,30-40%的N肥、50% K肥作拔节孕穗肥。田间沟系配套,防止明涝暗渍。
4、病虫草害防治。及时化学除草,适时做好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的防治。
5、及时收获。成熟时(蜡熟末期)抓紧收获,确保丰产丰收。
8、连麦6
(一)审定编号 苏审麦201208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连5152”,由江苏徐淮地区连云港农业科学研究所以郑9023/济南17//烟农19,于2007年育成,属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淮北麦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8-2010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北组小麦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01.1公斤,较对照淮麦20增产2.8%,两年增产分别达显著、极显著水平。2010-2011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3.9公斤,较对照淮麦20增产4.0%。
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叶片细长。前期长势较慢,抗寒性较好,拔节抽穗迟,抗倒春寒能力强。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株型较松散,茎杆弹性较好,抗倒性较好。穗层整齐,穗纺锤型。灌浆速度快,落黄好,后期熟相好。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区试平均结果:全生育期239.0天,与对照淮麦20相当;株高84.4厘米,每亩有效穗41.2万穗,每穗34.1粒,千粒重38.1克。接种鉴定结果:感赤霉病,中感纹枯病、白粉病,高感黄花叶病毒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2008-2010年度两年平均结果:容重775.5克/升,粗蛋白含量12.8%,湿面筋含量27.1%,稳定时间7.2分钟。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适宜播期为10月5-20日。
2、适宜基本苗。适期早播每亩基本苗12万-15万,稻茬及肥力低的田块适当增加播量。注意种子处理和苗期化控。
3、肥水管理。亩产500公斤左右的产量,一生需施纯N18公斤左右,根据测土配方适量施用P、K肥。全部的P肥、50-60%的N肥、50% K肥作基肥,10%的N肥作壮蘖肥,30-40%的N肥、50% K肥作拔节孕穗肥。田间沟系配套,防止明涝暗渍。
4、病虫草害防治。及时化学除草,适时做好白粉病、叶锈病、纹枯病、赤霉病和蚜虫等病虫害的防治。
5、及时收获。成熟时(蜡熟末期)抓紧收获,确保丰产丰收。
二、油菜品种
1、苏油7
(一)审定编号 苏审油201201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苏9905”由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8518为母本,8705为父本通过杂交选育,于2007年育成,属半冬性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油菜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参加江苏省常规油菜区域试验:2009-2010年度平均亩产192.4公斤,较对照红油3号增产10.1%,增产极显著;2010-2011年度平均亩产177.6公斤,比对照苏油4号增产1.6%。2011-2012年度参加省常规油菜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5.5公斤,较对照苏油4号增产9.5%。
幼苗子叶肾脏形,叶片裂片数目较多、叶缘锯齿,叶片长度、宽度中等。苗期越冬半直立。区试平均结果:全生育期244天,和对照苏油4号相当;株高163厘米,分枝点高29厘米,主轴长度62厘米,一次分枝8.6个,二次分枝6.7个,单株有效角果382个,每角21.4粒,千粒重4.1克。经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品质测定,两年平均结果:芥酸含量0.2%,硫甙含量21.4μmol/g饼粉,含油率43.3%。两年区试田间抗性调查结果平均:菌核病发病率8.9%、病指2.8,冻害率56.4%、冻指25.2,抗倒性较强。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育苗移栽播种期,苏北地区9月15日左右,苏中地区9月20日左右,苏南地区9月25日左右。秧田期30天左右。
2、种植密度。移栽密度每亩0.8万-1.1万株。
3、肥水管理。按照重施基肥、增施磷钾肥、必施硼肥的原则,每亩施用纯氮17-19公斤,基肥、苗肥、薹肥的比例为5∶2∶3,磷钾硼肥一次底施。田内开好三沟(厢沟、围沟、腰沟)。
4、病虫草害防治。苗期、冬前和开春后及时防治蚜虫等害虫。及时除草。初花期防治菌核病,雨水多年份盛花期再防治一次。
2、宁杂27
(一)审定编号 苏审油201202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NJ0801”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
G2A×P42配组,于2007年育成,属半冬性甘蓝型核不育二系杂交油菜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油菜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9-2011年度参加江苏省杂交油菜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07.3公斤,较对照秦优7号增产9.8%,二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1-2012年度参加省杂交油菜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2.1公斤,较对照秦优7号增产6.4%。
幼苗子叶肾脏形,叶色暗绿,叶缘呈波状锯齿形,越冬半直立,。区试平均结果:全生育期241天,较对照秦优7号早1天;株高152厘米,分枝点高23厘米,主轴长度60厘米,一次分枝9.6个,二次分枝7.9个,单株有效角果409个,每角19.9粒,千粒重3.9克。品质经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测定,两年平均结果:芥酸含量0.4%,硫甙含量22.2μmol/g饼粉,含油率42.6%。两年区试田间抗性调查结果平均:菌核病发病率20.9%、病指12.1,冻害率55.5%、冻指24.8,抗倒性较强。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育苗移栽播种期,苏北地区9月20日左右,苏中地区9月25日左右,苏南地区9月底。育苗期35天左右。直播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上中旬。
2、种植密度。移栽密度每亩0.6万-1.0万株;直播密度1.2-1.5万株。
3、肥水管理。按照重施基肥、增施磷钾肥、缺硼田块施硼肥的原则,每亩施用纯氮15-20公斤,基肥、苗肥、薹肥的比例为6∶2∶2,磷钾硼肥一次底施。田内开好三沟(厢沟、围沟、腰沟)。
4、病虫草害防治。苗期、冬前和开春后及时防治蚜虫等害虫。及时除草。初花期防治菌核病,雨水多年份盛花期再防治一次。
3盐油杂3
(一)审定编号 苏审油201203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YH800”由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与盐城明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以Y4-2A×H800-1配组,于2007年育成,属半冬性甘蓝型核不育两系杂交油菜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油菜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9-2011年度参加江苏省杂交油菜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01.1公斤,较对照秦优7号增产6.5%,二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1-2012年度参加省杂交油菜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2.8公斤,较对照秦优7号增产6.7%。
苗期叶色深葱绿,叶缘锯齿,叶柄较长,叶头较大,叶裂数2-3对,缺刻较深,越冬半直立。区试平均结果:全生育期243天,较对照秦优7号迟1天;株高168厘米,分枝点高37厘米,主轴长度64厘米,一次分枝8.8个,二次分枝5.4个,单株有效角果412个,每角21.0粒,千粒重3.8克。品质经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测定,两年平均结果:芥酸含量0.2%,硫甙含量24.3μmol/g饼粉,含油量46.6%。两年区试田间抗性调查结果平均:菌核病发病率13.0%、病指6.2,冻害率58.0%、冻指26.2,抗倒性较强。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育苗移栽播种期,苏北地区9月15日左右,苏中地区9月20日左右,苏南地区9月25日为宜,秧龄30-35天。直播田10月上旬为宜。
2、种植密度。移栽密度每亩0.6万-0.8万株;直播田1.8-2.0万株。
3、肥水管理。按照重施基肥、增施磷钾肥、缺硼田块施用硼肥的原则,每亩施用纯氮15-20公斤,基肥、苗肥、薹肥的比例为5∶3∶2,磷钾硼肥一次底施。田内开好三沟(厢沟、围沟、腰沟)。
4、病虫草害防治。苗期、冬前和开春后及时防治蚜虫等害虫。及时除草。初花期防治菌核病,雨水多年份盛花期再防治一次。
4Y4-2AB
(一)审定编号 苏审油201204
(二)来源与类型 由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油研9号自交分离的不育株为母本,以高含油量三系保持系盐2B作父本杂交,第二年复交,后经连续双低、黄籽、高含油量及丰产性的定向筛选,于2005年育成,属隐性核不育两型系。
(三)特征特性该两型系经专家鉴定:株高145厘米,分枝高度28厘米,单株总角果数326个,有效角果数274个,角粒数18.5粒,千粒重3.85克,三年品质测试结果:芥酸含量≤0.5%,硫甙含量25μmol/g饼粉,含油量44.5%。
不育性稳定,经2008-2011年连续4年的花期调查,不育株率变幅为49.2%-49.7%,不育株的不育度均为100%。
可育株花瓣大小及雄蕊长短正常,花药饱满,花粉量大。不育株的花蕾瘦长,中空而质软,花瓣较可育株的花瓣相当或略小,花药灰褐色、干瘪无花粉。



网站地图  |  隐私与安全声明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江苏省高科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6040918号   公司网址:www.zkseed.com  总访问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