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伪查询   办公系统   加入收藏
 
    公司新闻
    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新闻
2013年4月省农业委员会公告(第6号)
【 信息发布: 江苏高科种业     发布日期:2015/9/16    浏览:1362 次 】
 
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13年4月10日在南京召开了第五十三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审定通过了33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经农业部公示,无异议。现公告如下:
一、水稻:盐两优2218、6两优2号、苏两优295、金两优882、盐稻12号、南粳9108、扬粳805、淮稻14号、泗稻785、扬粳806、镇稻18号、镇糯19号、宁稻1号、南粳50、通优粳1号、常优粳6号。
二、棉花:苏杂208、苏棉29。
三、玉米:长江玉8号、苏玉37、苏玉38、苏玉29、中农甜414、晶甜6号。
四、大豆:徐春3号、通豆9号、灌豆3号、徐豆19。
五、西瓜:莎丽、蕙丽。
六、辣椒:扬椒5号、镇研20号、苏椒20号。
各有关单位要按照品种的适宜种植范围依法做好宣传、示范推广和技术指导工作。
附件:江苏省第五十三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审定通过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介绍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
2013年5月30日


附件:
江苏省第五十三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
审定通过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介绍
一、水稻品种
1、盐两优2218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1301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盐两优2218”,由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盐221S×盐恢888配组,于2007年育成,属两系杂交中籼稻组合。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中籼稻地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9年、2011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71.9公斤,比对照Ⅱ优084增产4.6%,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3.6公斤,比对照Ⅱ优084增产8.1%。
株型紧凑,长势较旺,穗型较大,分蘖力中等,群体整齐度好,后期熟相较好,抗倒性较强;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15.0万,每穗实粒数151粒,结实率84.8%,千粒重27.7克,株高124.3厘米,与对照相当,全生育期145天左右,与对照相当;接种鉴定:中抗穗颈瘟,中感白叶枯病,感纹枯病;米质理化指标根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11年检测:长宽比3.1,整精米率65.9%,粒长6.8毫米,垩白粒率30%,垩白度2.7%,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4%,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5月上中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10-15公斤,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20-25公斤,大田亩用种量1.0-1.5公斤。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6月上中旬移栽,秧龄30-35天,每亩栽插1.8万-2.0万穴,每亩基本苗6万-8万。
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纯氮15公斤左右,肥料运筹掌握“前重、中稳、后补”原则,搭配施用磷、钾肥,磷、钾肥作基肥为主。水浆管理上,注意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足苗后适时分次搁田,控制高峰苗不超过26万,成穗16-17万,后期干干湿湿,养根保叶,活熟到老,收割前一周断水。
4、病虫草害防治。秧田期和大田前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综合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穗颈瘟、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要注意黑条矮缩病的防治。
2、6两优2号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1302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徐两优2号”,由江苏省徐州农垦农业科学研究所和江苏省徐州大华种业有限公司以602S×HR2配组,于2006年育成,属两系杂交中籼稻组合。
(三)适应范围 适宜在江苏省中籼稻地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9、2011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80.2公斤,较对照Ⅱ优084增产5.9%,两年较对照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3.7公斤,较对照增产8.2%。
株型紧凑,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强,叶色稍深,叶姿较挺,抗倒性较强,熟期转色较好。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14.9万,每穗实粒数144粒,结实率84.8%,千粒重30.3克,株高126.6厘米,全生育期147天,与对照相当;接种鉴定:中抗穗颈瘟,中感白叶枯病,中感纹枯病;米质理化指标根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9年检测:长宽比3.1,整精米率62.0%,垩白粒率19.0%,垩白度1.7%,胶稠度84.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8.0%,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5月上中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种量10公斤左右,旱育秧每亩播种量20公斤左右。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秧龄30天左右,每亩大田栽插1.8万–2万穴,每亩基本苗7万–8万。
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量15公斤左右,肥料运筹上采取“前重、中控、后补”的原则,并重视磷钾肥和有机肥的配合施用。水浆管理上,注意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足苗后适时分次搁田,后期干干湿湿,养根保叶,活熟到老,收割前一周断水。
4、病虫草害防治。秧田期和大田前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综合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穗颈瘟、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要注意黑条矮缩病的防治。
3、苏两优295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1303
(二)来源与类型 由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苏29S×苏恢795配组,于2008年育成,属两系杂交中籼稻组合。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中籼稻地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10-2011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70.6公斤,比对照Ⅱ优084增产5.8%,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2年参加江苏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25.6公斤,比对照增产8.5%。
株型集散适中,长势较旺,分蘖力强,叶色中绿,叶姿较挺,抗倒性较强。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15.3万,每穗实粒数149.9粒,结实率81.5%,千粒重28.6克;株高127.4厘米,全生育期146天,比对照迟1.8天;接种鉴定:中抗穗颈瘟,中感白叶枯病,感纹枯病;米质理化指标根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10年检测:长宽比3.2,整精米率66.2%,垩白粒率26.0%,垩白度3.1%,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8.6%,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在5月上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10公斤左右,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20公斤左右。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6月上中旬移栽,秧龄控制在30天左右,每亩大田栽插1.6万-1.8万穴,每亩基本苗5万-7万。
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5公斤左右,在肥料运筹上,掌握前重、中控、后补的原则,重施底肥,早施分蘖肥,增施磷钾肥,控制中后期氮肥施用,后期适量酌施穗肥。水浆管理掌握前期浅水勤灌,中期足苗及时搁田,生育后期注意干湿交替,强杆壮根,收获前7-10天断水。
4、病虫草害防治。秧田期和大田前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综合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穗颈瘟、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要注意黑条矮缩病的防治。
4、金两优882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1304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两优88”,由南京苏泰种业有限公司以 P88S × 金恢2号配组,于2007 年育成,属两系杂交中籼稻组合。
(三)适应范围 适宜在江苏省中籼稻地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10-2011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79.0公斤,较对照II优084增产5.6%,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4.1公斤,较对照增产8.2%。
株型紧凑,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强,叶色淡绿,叶姿挺,抗倒性强,熟期转色好。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15.5万,每穗实粒数156.7粒,结实率82.3%,千粒重26.9克,株高120.3厘米,全生育期144天,较对照短1.5天左右;接种鉴定:中抗穗颈瘟,中抗白叶枯病,感纹枯病;米质理化指标根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10年检测:长宽比3.2,整精米率61.7%,垩白粒率24.0%,垩白度2.9%,胶稠度80.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2%,米质较优,食味佳。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5月上中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种量12公斤左右,旱育秧每亩播种量22公斤左右。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秧龄35天左右,每亩大田栽插1.8万–2万穴,每亩基本苗7万–8万。
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量16公斤左右,肥料运筹上采取“前重、中控、后补”的原则,并重视磷钾肥和有机肥的配合施用。水浆管理上,注意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足苗后适时分次搁田,后期干干湿湿,养根保叶,活熟到老,收割前一周断水。
4、病虫草害防治。秧田期和大田前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综合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穗颈瘟、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要注意黑条矮缩病的防治。
5、盐稻12号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1305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盐稻815”,由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盐稻8号/盐稻9号杂交,于2007年育成。属迟熟中粳稻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苏中及宁镇扬丘陵地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9-2011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三年平均亩产623.1公斤,较对照淮稻9号增产7.1%,三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2年参加江苏省迟熟中粳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59.1公斤,比对照增产8.5%。
株型较紧凑,长势较旺,穗型较大,分蘖力较强,叶色绿色,群体整齐度好,后期熟色较好,抗倒性较强;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20.8万,每穗实粒数128.6粒,结实率89.0%,千粒重26.0克左右,株高103.4厘米,全生育期156天,较对照淮稻9号迟熟4天左右;接种鉴定:中感穗颈瘟,中感白叶枯病,中感纹枯病、条纹叶枯病;米质理化指标根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11年检测:整精米率66.8%,垩白率14%,垩白度0.8%,胶稠度8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5%,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5月上中旬播种,机插育秧5月下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25-30公斤,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35-40公斤,大田亩用种量3.0-3.5公斤。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6月上中旬移栽,秧龄30-35天,一般每亩栽插2.0万穴,基本苗7万-8万,肥力低的田块可适量多栽。
3、科学肥水管理。本着“前重、中稳、后补”原则,一般每亩施纯氮18公斤左右,搭配施用磷、钾肥,磷、钾肥作基肥为主。其中基肥60%、分蘖肥15%、穗粒肥25%。水浆管理上,要适时搁田,控制高峰苗不超过26万,成穗22万左右,收前7-10天断水。
4、病虫草害防治。播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三化螟、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特别要注意稻瘟病、黑条矮缩病的防治。
6、南粳9108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1306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宁9108”,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武香粳14号/关东194杂交,于2009年育成, 属迟熟中粳稻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苏中及宁镇扬丘陵地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11-2012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区试平均亩产644.2公斤,2011年较对照淮稻9号增产5.2%,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2年较对照淮稻9号增产3.2%,较对照镇稻14增产0.1%;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52.1公斤,较对照淮稻9号增产7.3%。
株型较紧凑,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强,叶色淡绿,叶姿较挺,抗倒性较强,后期熟相好。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21.2万,穗实粒数125.5粒,结实率94.2%,千粒重26.4克,株高96.4厘米,全生育期153天,较对照早熟1天;接种鉴定:感穗颈瘟,中感白叶枯病、高感纹枯病,抗条纹叶枯病;米质理化指标根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12年检测:整精米率71.4%,垩白粒率10.0%,垩白度3.1%,胶稠度9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5%,属半糯类型,为优质食味品种。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一般5月上中旬播种,机插育秧5月下旬播种。每亩净秧板播量20公斤左右,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40-50公斤,塑盘育秧每盘100-120克,每亩大田用种量3-4公斤。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移栽稻秧龄控制在30天左右,机插稻秧龄控制在18-20天,亩栽1.6万-1.8万穴,每亩茎蘖苗7万-8万。
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6–18公斤,肥料运筹上掌握“前重、中稳、后补”的原则,基蘖肥、穗肥比例以7:3为宜,为保持其优良食味品质,宜少施氮肥,注重磷钾肥的配合施用,多施有机肥,特别是后期尽量不施氮肥,施好促花肥、保花肥。前期薄水勤灌促进早发,中期干湿交替强杆壮根,后期湿润灌溉活熟到老,收获前7-10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
4、病虫草害防治。播种前用药剂浸种预防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灰飞虱、稻蓟马等的防治,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特别要注意黑条矮缩病、穗颈稻瘟病和纹枯病的防治。
7、扬粳805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1307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扬粳805”,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和江苏金土地种业有限公司以香粳49/盐187//香粳111///镇稻99/9363杂交,于2008年育成,属迟熟中粳稻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苏中及宁镇扬丘陵地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10-2011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区试平均亩产615.5公斤,较对照淮稻9号增产7.6%,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52.2公斤,较对照增产7.4%。
株型紧凑,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强,叶色浅绿,叶姿较挺,抗倒性较强,熟期转色较好。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21.3万,每穗实粒数110.4粒,结实率93.8%,千粒重27.2克,株高100.5厘米,全生育期153天,较对照迟熟1天左右;接种鉴定:中抗穗颈瘟,中抗白叶枯病,感纹枯病,中感条纹叶枯病;米质理化指标根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12年检测:整精米率74.9%,长宽比1.7,垩白粒率20%,垩白度1.4%,直链淀粉含量17.0%,胶稠度80毫米,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5月上中旬播种,机插育秧5月下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秧田播种量20公斤左右、旱育秧每亩秧田播种量30公斤左右,机插育秧每亩移栽大田用种量2.5 公斤左右。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移栽控制在秧龄30天左右,机插育秧18-20天,每亩大田栽插2万穴左右,每亩基本苗7万–8万。
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量18公斤左右,肥料运筹上采取“前重、中控、后补”的原则,并重视磷钾肥和有机肥的配合施用。水浆管理上,注意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足苗后适时分次搁田,后期干干湿湿,养根保叶,活熟到老,收割前一周断水。
4、病虫草害防治。播种前用药剂浸种预防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秧田期和大田前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综合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穗颈瘟、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同时注意黑条矮缩病、白叶枯病的防治。
8、淮稻14号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1308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淮66”,由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淮276//淮6222/3726杂交,于2009年育成,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和淮安市金太阳种业有限公司申请审定,属中熟中粳稻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在江苏省苏中地区作迟播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10-2011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区试平均亩产622.8公斤的,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9.2%。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85.2公斤,较对照增产8.2%。
株型紧凑,长势旺盛,分蘖力中等,叶色较深,叶姿较挺,抗倒性较强,熟期转色好。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20.0万,每穗实粒数122.7粒,结实率91.1%,千粒重29.7克,株高95.5厘米,全生育期147天,较对照迟熟2天左右;接种鉴定:中感穗颈瘟,感白叶枯病,感纹枯病,抗条纹叶枯病;米质理化指标根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11年检测:整精米率72.6%,垩白率37%,垩白度3.3%,直链淀粉含量16.2%,胶稠度85毫米,米质较优。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湿润秧宜安排在5月上中旬播种,秧龄30天左右,播量亩净秧板20公斤左右;旱育秧4月下旬至5月初播种,秧龄40-45天,亩净秧板播量30公斤左右。
2、合理密植。6月15日前后移栽最为适宜。每亩1.8万穴左右,每穴3-4苗,基本苗每亩6万-7万。
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需纯氮20公斤左右,基蘖肥与穗粒肥之比安排为6:4为宜,穗粒肥前后兼顾;水浆管理上坚持浅水促蘖,分次适度搁田,烂田、肥田重搁,漏水田、瘦田轻搁,孕穗及扬花阶段,保持浅水层,后期干干湿湿,养根保叶。成熟前7天断水,不宜过早。
4、病虫草害防治。播种前用药剂浸种预防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秧田期和大田前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综合防治纹枯病、稻曲病、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特别要注意穗颈瘟、白叶枯病、纹枯病、黑条矮缩病的防治。
9泗稻785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1309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泗稻785”,由江苏省农科院宿迁农科所以(盐99-1/华粳2号)F1/(盐99-1/泗稻3377)F1杂交,于2008年育成,江苏省农科院宿迁农科所和江苏省泗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申请审定,属中熟中粳稻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在江苏省苏中地区作迟播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10-2011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区试平均亩产610.9公斤,较对照徐稻3号增产7.1%,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83.6公斤,较对照增产7.9%。
株型紧凑,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强,叶色中绿,叶姿挺,抗倒性强,熟期转色较好。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20.3万,每穗实粒数115.6粒,结实率93.8%,千粒重27.9克,株高105.7厘米,全生育期145天,较对照相当;接种鉴定:中感穗颈瘟,感白叶枯病、纹枯病,中感条纹叶枯病;米质理化指标根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12年检测:整精米率73.2%,垩白粒率29.0%,垩白度3.2%,胶稠度89.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4%,达到国标优三级稻谷标准。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5月中下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种量25-30公斤,旱育秧每亩播种量40-45公斤。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秧龄30-35天,每亩大田栽插1.8万–2万穴,每亩基本苗6万–8万。
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量18公斤左右,肥料运筹上采取“前重、中控、后补”的原则,并重视磷钾肥和有机肥的配合施用。水浆管理上,注意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足苗后注重适时分次搁好田,后期干干湿湿,养根保叶,活熟到老,收割前一周断水。
4、病虫草害防治。播种前用药剂浸种预防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秧田期和大田前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综合防治纹枯病、稻曲病、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要注意黑条矮缩病、白叶枯病的防治。特别要注意穗颈瘟、白叶枯病、纹枯病的防治。
10扬粳806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1310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扬粳806”,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和江苏金土地种业有限公司以淮68/扬辐粳4901杂交,于2008年育成,属早熟晚粳稻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10-2011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区试平均亩产642.4公斤,较对照宁粳1号增产6.5%,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74.4公斤,较对照增产5.1%。
株型紧凑,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强,叶色浅绿,叶姿较挺,抗倒性较强,熟期转色较好。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21.4万,每穗实粒数116.6粒,结实率93.6%,千粒重27.5克,株高104.2厘米,全生育期157天左右,较对照早熟4天左右;接种鉴定:中感穗颈瘟、白叶枯病,感纹枯病,中感条纹叶枯病;米质理化指标根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11年检测:整精米率68.5%,垩白粒率26.0%,垩白度2.3%,胶稠度80.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0%,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5月上中旬播种(机插育秧5月下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秧田播种量20公斤左右、旱育秧每亩秧田播种量30公斤左右,机插育秧每亩移栽大田用种量2.5 公斤左右。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秧龄35天左右(机插育秧18-20天),每亩大田栽插2万穴左右,每亩基本苗7万–8万。
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量18公斤左右,肥料运筹上采取“前重、中控、后补”的原则,并重视磷钾肥和有机肥的配合施用。水浆管理上,注意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足苗后适时分次搁田,后期干干湿湿,养根保叶,活熟到老,收割前一周断水。
4、病虫草害防治。播种前用药剂浸种预防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秧田期和大田前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综合防治纹枯病、稻曲病、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特别要注意穗颈瘟、黑条矮缩病、白叶枯病的防治。
11镇稻18号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1311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镇稻681”,由江苏丰源种业有限公司和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以镇稻99/武运粳7号杂交,于2007年育成, 属早熟晚粳稻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10-2011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638.0公斤,比对照宁粳1号增产5.7%,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02.0公斤,比对照增产9.4%。
株型较紧凑,长势较旺,穗型较大,分蘖力中等,叶色中绿,后期熟色好,抗倒性较强;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20.1万,每穗实粒数125.9粒,结实率93.2%,千粒重26.3克,株高98.6厘米,全生育期161天左右,与对照相当。接种鉴定:中感穗颈瘟,中抗白叶枯病,感纹枯病,中感条纹叶枯病;米质理化指标根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10年检测:整精米率71.9%,垩白率20%,垩白度2.2%,胶稠度8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4%,米质较优,食味佳。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5月中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25-30公斤,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40公斤左右。机插秧5月20-25日播种,每亩用种量3.0 公斤,秧龄18-20天。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秧龄控制在30天左右,每亩栽插1.8万穴左右,每亩大田基本苗6万-8万。
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20公斤左右,肥料运筹掌握“前重、中稳、后补”的原则,早施分蘖肥,在中期稳健的基础,适时施好穗肥。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以6:4为宜。水浆管理掌握前期浅水勤灌,当茎蘖数达到20万左右时,分次适度搁田,后期湿润灌溉,成熟后7-10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
4、病虫草害防治。播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灰飞虱、稻蓟马等的防治,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稻曲病、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特别要注意黑条矮缩病、穗颈瘟的防治。
12镇糯19号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1312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镇稻683”,由江苏丰源种业有限公司和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武运粳21号/武香糯2402 杂交,于2007年育成, 属早熟晚粳糯稻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10-2011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637.8公斤,2010年比对照宁粳1号增产5.6%,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83.4公斤,比对照宁粳1号增产6.5%。
株型较紧凑,长势较旺,穗型较大,分蘖力中等,叶色中绿,后期熟相好,抗倒性较强;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20.1万,每穗实粒数129.4粒,结实率93.8%,千粒重26.3克,株高99.4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58天左右,较对照宁粳1号早熟2天左右。接种鉴定:中抗白叶枯病,中感条纹叶枯病、稻瘟病,感纹枯病;米质理化指标根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10年检测:整精米率71.4%,垩白率糯,垩白度糯,胶稠度10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达到国标优质糯稻谷标准。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5月中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25-30公斤,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40公斤左右。机插秧5月20-25日播种,每亩用种量3.0 公斤,秧龄18-20天。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秧龄控制在30天左右,每亩栽插1.8万穴左右,每亩大田基本苗6万-8万。
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20公斤左右,肥料运筹掌握“前重、中稳、后补”的原则,早施分蘖肥,在中期稳健的基础,适时施好穗肥。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以6:4为宜。水浆管理掌握前期浅水勤灌,当茎蘖数达到20万左右时,分次适度搁田,后期湿润灌溉,成熟后7-10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
4、病虫草害防治。播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灰飞虱、稻蓟马等的防治,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稻曲病、螟虫、稻纵卷叶螟等。特别要注意黑条矮缩病、穗颈瘟的防治。
13、宁稻1号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1313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09-4240”,由南京农业大学以武运粳7号/04-4018选系杂交,于2009年育成,属中熟晚粳稻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在江苏省太湖东南部地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10-2011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区试平均亩产682.2公斤,较对照武运粳7号增产11.8%,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72.5公斤,较对照增产5.7%。
株型紧凑,长势较旺,分蘖力强,叶色浅绿,叶姿较挺,抗倒性一般,熟期转色较好。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19.6万,每穗实粒数125.4粒,结实率94.4%,千粒重28.7克,株高108.9厘米,全生育期166天,较对照晚熟4天左右;接种鉴定:中抗穗颈瘟,感白叶枯病,中抗纹枯病,中感条纹叶枯病;米质理化指标根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10年检测:整精米率72.4%,垩白粒率26.0%,垩白度2.6%,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1%,米质较优。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5月中下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种量20公斤左右,旱育秧每亩播种量40公斤左右。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中旬移栽,秧龄30天左右,每亩大田栽插1.8万–2万穴,每亩基本苗7万–8万。
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量18公斤左右,肥料运筹上采取“前重、中控、后补”的原则,并重视磷钾肥和有机肥的配合施用。水浆管理上,注意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足苗后适时分次搁田,后期干干湿湿,养根保叶,活熟到老,收割前一周断水。
4、病虫草害防治。播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灰飞虱、稻蓟马等的防治,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稻曲病、螟虫、稻纵卷叶螟等。特别要注意黑条矮缩病、穗颈瘟的防治。
14、南粳50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1314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宁9103”,由江苏省优质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武粳13/关东194杂交,于2009年育成, 属中熟晚粳稻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太湖地区东南部地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10-2011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区试平均亩产651.0公斤,较对照武运粳7号增产6.7%,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92.3公斤,较对照增产8.8%。
株型紧凑,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强,叶色稍深,叶姿较挺,熟期转色较好。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20.5万,每穗实粒数135.9粒,结实率92.8%,千粒重24.2克,株高108.3厘米,全生育期167天,较对照迟4天左右;接种鉴定:中抗穗颈瘟、白叶枯病、纹枯病,抗条纹叶枯病;米质理化指标根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12年检测:整精米率71.4%,胶稠度9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9.4%,属半糯类型,为优质食味品种。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5月中下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20公斤左右,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35公斤左右,大田每亩用种量3-4公斤。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移栽稻秧龄控制在30天左右,机插秧秧龄控制在18-20天,亩栽1.6万-1.8万穴左右,插足基本茎蘖苗7万-8万/亩。
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8公斤左右,掌握“前重、中稳、后补”的原则,早施分蘖肥,拔节期稳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后期看苗补施穗肥。水浆管理上,前期浅水勤灌促进早发,中期干干湿湿强杆壮根,后期湿润灌溉活熟到老。
4、病虫草害防治。播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灰飞虱、稻蓟马等的防治,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稻曲病、螟虫、稻纵卷叶螟等。特别要注意黑条矮缩病、穗颈瘟的防治。
15通优粳1号
(一)审定编号苏审稻201315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通粳优9”,由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扬辐粳7号A×R98配组,于2009年育成,属三系杂交晚粳稻组合。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10-2011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644.1公斤,较对照常优1号增产11.3%,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5.5公斤,较对照甬优8号增产4.7%。
植株清秀,株型紧凑,生长势旺,丰产性好,茎秆基部节间粗密,穗颈节较长,叶鞘包节,叶片挺直,穗头弯垂呈草盖稻,分蘖力强,穗型大,粒重高,着粒适中,脱粒性中等,群体整齐度好,抗倒性强。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17.0万,每穗实粒数151.1粒,结实率91.2%,千粒重26.0克,株高120.5厘米,全生育期160天,较对照早熟2天左右;接种鉴定:中感穗茎瘟,中抗白叶枯病,感纹枯病,抗条纹叶枯病;米质理化指标根据2011年农业部食品检测中心检测:整精米率67.5%,垩白率19.0%,垩白度1.9%,胶稠度80.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0%,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5月上中旬播种,每亩大田用种3-4公斤,湿润育秧净秧板落谷量20-25公斤,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种量35-40公斤。秧田应施足基肥,秧苗期要重视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力争培育带蘖壮秧。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秧龄期控制在30天左右,每亩栽插1.6万-1.7万穴,每亩基本苗5万-6万。
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需纯氮15公斤左右公斤,施足基肥,基肥适当增施有机肥,基蘖肥和穗粒肥比以6:4为宜,以达到前期促早发,中期保稳长,后期攻大穗增粒重的目的。磷肥5-6公斤,钾肥8公斤左右;水浆管理上注意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足苗后适时分次搁田,后期干干湿湿,养根保叶,活熟到老,收割前一周断水。
4、病虫草害防治。播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灰飞虱、稻蓟马等的防治,中、后期要加强对螟虫、稻飞虱、穗颈瘟、稻曲病和纹枯病的综合防治。特别要注意穗颈瘟、纹枯病的防治。
16常优粳6号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1316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常优09-3”,由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常119A×CR-312配组,于2009年育成,属三系杂交晚粳稻组合。
(三)适应范围 适宜在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10-2011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区试平均亩产629.8 公斤,较对照常优1号增产8.8%,两年较对照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89.0公斤,较对照甬优8号增产3.5%。
株型紧凑,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强,叶色绿,叶姿较挺,抗倒性较强,熟期转色较好。两年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15.2万,每穗实粒数156.7粒,结实率87.1%,千粒重27.8克,株高123厘米,全生育期166天,较对照常优1号迟熟3天左右;接种鉴定:中抗穗颈瘟,中感白叶枯病,中抗纹枯病,中感条纹叶枯病;米质理化指标根据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10年检测:整精米率73.2%,垩白粒率16%,垩白度1.9%,胶稠度75.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0%,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5月中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种量10公斤左右,旱育秧每亩播种量20公斤左右。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中旬移栽,秧龄30天左右,每亩大田栽插1.5万–1.8万穴,每亩基本苗5万–6万。
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量15公斤左右,肥料运筹上采取“前重、中控、后补”的原则,并重视磷钾肥和有机肥的配合施用。水浆管理上,注意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足苗后适时分次搁田,后期干干湿湿,养根保叶,活熟到老,收割前一周断水。
4、病虫草害防治。播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秧田期和大田前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综合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穗颈瘟、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要注意黑条矮缩病、白叶枯病的防治。
二、棉花品种
1、苏杂208
(一)审定编号 苏审棉201301
(二)来源与类型 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以苏优205×S208配组,于2006年育成,属转基因抗虫棉杂交一代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非枯、黄萎病田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8-2009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子棉亩产238.4公斤,比对照泗杂3号增产2.1%;皮棉亩产102.0公斤,比对照增产2.9%。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子棉亩产242.6公斤,比对照泗杂3号增产9.4%;皮棉亩产97.9公斤,比对照增产4.0%。
出苗较好,长势强,整齐度好。株形紧凑,茎杆较粗壮,茸毛少,叶片中等大小,叶色较深,铃卵圆形,吐絮较畅。省区试平均结果:生育期136天。株高113.8厘米,单株果枝18.8台,果枝始节位7.0节,单株结铃30.7个,单铃重5.9克,衣分42.7%,子指9.7克,霜前花率88.0%。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5毫米,整齐度指数85.5%,断裂比强度30.1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7,纺纱均匀性指数149。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病圃接种鉴定:枯萎病指10.8,黄萎病指47.5,耐枯萎病,感黄萎病。抗棉铃虫。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营养钵育苗,4月上旬播种;地膜直播4月下旬播种。
2、合理密植。中上等肥力田块,移栽密度以2000株/亩为宜;地力瘠薄田块,移栽密度以2300株/亩为宜。
3、科学施肥。全生育期亩用纯氮 22-26公斤,五氧化二磷7-8公斤,氧化钾15-18公斤,适量补充多元微肥。氮肥使用比例:基肥约占25-30%,中后期追肥占70-75%;磷肥以基肥施用为主;钾肥以基肥和中期追肥为主。结合施肥及时中耕,做好培土壅根,防倒伏。
4、适度化调。全生育期化调3-4次,缩节胺纯品亩用量:蕾期1.0克左右,初花期2.0克左右,盛花结铃期3.0克左右,打顶后一周4.0克左右。
5、病虫草害防治。及时中耕除草,密切关注植保部门的病虫情预报,及时防病治虫。苗期主要防治立枯病、炭疽病和盲蝽象、棉蚜等危害,大田期应密切关注三、四代棉铃虫和盲蝽象、斜纹夜蛾等害虫的发生及其防治。
2、苏棉29
(一)审定编号 苏审棉201302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盐G0801”,由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盐2008×盐1136配组,于2008年育成,属转基因抗虫棉杂交一代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非枯、黄萎病田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10-2011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子棉亩产279.0公斤,比对照泗杂3号增产10.6%;皮棉亩产115.8公斤,比对照增产8.5%,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子棉亩产278.4公斤,比对照泗杂3号增产6.3%;皮棉亩产116.3公斤,比对照增产8.1%。
出苗较好,前中期长势较强,后期长势稳健,整齐度好。株形较紧凑,通风透光性好,茎杆较粗壮,茸毛较少,叶片中等大小,叶色较淡,铃卵圆形,吐絮畅。省区试平均结果:生育期139天。株高120.4厘米,单株果枝18.4台,果枝始节位7.2节,单株结铃35.1个,单铃重6.1克,衣分41.5%,子指11克,霜前花率87.3%。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9毫米,整齐度指数86.3%,断裂比强度29.0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8,纺纱均匀性指数150。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病圃接种鉴定:枯萎病指18.0,黄萎病指34.7,耐枯萎病,耐黄萎病。高抗棉铃虫。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时播栽。营养钵育苗,3月底4月初播种,5月上中旬移栽;地膜直播,4月中下旬播种。
2、合理密植。一般营养钵育苗移栽每亩1800-2500株;地膜直播每亩2500-3500株。
3、科学施肥。全生育期亩用纯氮 22-26公斤,五氧化二磷7-8公斤,氧化钾15-18公斤,适量补充多元微肥。氮肥使用比例:基肥约占25-30%,中后期追肥占70-75%;磷肥以基肥施用为主;钾肥以基肥和中期追肥为主。结合施肥及时中耕,做好培土壅根,防倒伏。
4、适度化调。全生育期化调3-4次,缩节胺纯品亩用量:蕾期1.0克左右,初花期2.0克左右,盛花结铃期3.0克左右,打顶后5-7天4.0克左右。
5、病虫草害防治。及时中耕除草,防治盲蝽象、蚜虫、红蜘蛛、烟粉虱和斜纹夜蛾等害虫,注意棉铃虫的后期防治。
三、玉米品种
1、长江玉8号
(一)审定编号 苏审玉 201301
(二)来源与类型原名“FP0902”,由南通市长江种子公司以FP02 ×FP46配组,于2008年育成,属中熟半紧凑型普通玉米。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淮南春播地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10-2011年参加江苏省普通玉米春播区域试验,两年区试平均亩产460.4公斤,比对照苏玉19增产7.7%,两年增产均极显著。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6.3公斤,比对照苏玉19增产9.8%。
出苗快,苗期叶鞘紫色,叶色绿,叶缘白色,生长势强。株型半紧凑,花药黄色,颖片绿色,花丝紫红色。果穗长锥形,籽粒黄色,半硬粒型,穗轴白色。省区试平均结果:全生育期约119天,株高227厘米,穗位90厘米,穗长15.7厘米,穗粗4.8厘米,每穗14-16行,每行28粒,千粒重291克,出籽率84.9%,田间倒伏率1.3%。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接种鉴定:高抗大斑病、茎腐病,感纹枯病,高感粗缩病。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容重714克/升,粗蛋白10.37%,粗脂肪4.99%,粗淀粉71.57%,赖氨酸0.36%。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一般4月初。
2、合理密植。纯作适宜密度每亩4500株左右。
3、加强肥水管理。氮、磷、钾配合使用,纯氮一般20-25公斤/亩,其中基苗肥50%,穗粒肥50%。做到田间沟系配套,注意防涝防旱。
4、病虫害防治。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防治地下害虫;做好玉米螟、粗缩病、纹枯病和茎腐病等的防治工作。
2、苏玉37
(一)审定编号 苏审玉201302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苏试50701”,由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苏95-1×JS0351配组,于2007年育成,属中熟半紧凑型普通玉米。
(三)适应范围适宜江苏省淮北夏播地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9-2011年参加江苏省普通玉米夏播区域试验,三年区试平均亩产524.8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7.4%,三年增产均达极显著。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1.5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6%。
出苗快,苗势强,幼苗叶鞘淡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颖片绿带紫纹,花药绿到浅红色,花丝绿到浅红色,果穗筒形,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穗轴浅红色。省区试平均结果:全生育期约99天,株高242厘米,成株叶片19片,穗位102厘米,穗长19.0厘米,穗粗5.0厘米,每穗14-16行,每行35粒,千粒重323克,出籽率86.0%,田间倒伏率3.0%。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接种鉴定: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高感茎腐病,高感纹枯病,高感粗缩病。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容重728克/升,粗蛋白9.2%,粗脂肪4.0%,粗淀粉75.0%,赖氨酸0.3%。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一般6月20日左右。
2、合理密植。适宜密度为4500株/亩左右。
3、加强肥水管理。氮、磷、钾配合使用,纯氮一般30公斤/亩,其中基苗肥50%,穗粒肥50%。结合施肥及时中耕,做好壅土培根以防倒伏。做到田间沟系配套,注意防涝防旱。
4、病虫害防治。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防治地下害虫;做好玉米螟、茎腐病、粗缩病和纹枯病等的防治工作。
3、苏玉38
(一)审定编号 苏审玉201303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0814”,由南京东宁作物研究所以D83-2×昌7-2配组,于2007年育成,属中熟紧凑型普通玉米。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淮北夏播地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10-2011年参加江苏省普通玉米夏播区域试验,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06.2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8%,两年增产均极显著。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2.4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3.1% 。
出苗快,生长势强,株型紧凑,叶色深绿,花药紫色,颖片紫色,花丝红色,果穗筒形,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穗轴白色。省区试平均结果:全生育期约95天,株高252厘米,成株叶片19片,穗位101厘米,穗长17.3厘米,穗粗4.9厘米,平均每穗14-16行,每行34粒,千粒重286克,出籽率86.3%。茎杆健壮,根系发达,田间倒伏率9.3%。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接种鉴定:高抗大斑病,抗小斑病,高感茎腐病、纹枯病、粗缩病。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容重739.0克/升,粗蛋白9.8%,粗脂肪4.2%,粗淀粉73.2%,赖氨酸0.3%。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一般6月20日左右播种。
2、合理密植。适宜密度为4500株/亩左右。
3、加强肥水管理。氮、磷、钾配合使用,纯氮一般20-25公斤/亩,其中基苗肥60%,穗肥40%,肥力差的田块可适当施粒肥。结合施肥及时中耕,做好壅土培根以防倒伏。做到田间沟系配套,注意防涝防旱。
4、病虫害防治。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做好玉米螟、粗缩病、茎腐病和纹枯病等的防治工作。
4、苏玉29
(一)审定编号 苏审玉201304
(二)来源与类型 由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苏95-1×JS0451配组,于2007年育成,2010年通过国家东南区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玉2010016,2012年通过安徽省夏播区引种试验,属中熟半紧凑型普通玉米。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淮北夏播地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12年参加江苏省普通玉米夏播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8.0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7%,达极显著水平。
出苗快,苗势强,生长势强,株型紧凑,叶色绿,幼苗叶鞘紫色,花药红色,花丝青到淡红色,叶缘红色,颖片红色,果穗筒形,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穗轴白色。省区试平均结果:全生育期约105天,株高238厘米,成株叶片19片,穗位97厘米,穗长19.0厘米,穗粗4.9厘米,平均每穗14-16行,每行35粒,千粒重316克,出籽率84.7%。茎杆健壮,根系发达,田间倒伏率0。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2012年接种鉴定:高抗大斑病、茎腐病,抗小斑病,感纹枯病,高感粗缩病。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容重724g/L、粗蛋白9.58%、粗脂肪3.17%、粗淀粉69.62%、赖氨酸0.31%。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一般6月20日左右播种。
2、合理密植。适宜密度为4500株/亩左右。
3、加强肥水管理。氮、磷、钾配合使用,纯氮一般20-25公斤/亩,其中基苗肥60%,穗肥40%,肥力差的田块可适当施粒肥。结合施肥及时中耕,做好壅土培根以防倒伏。做到田间沟系配套,注意防涝防旱。
4、病虫害防治。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做好玉米螟、粗缩病、纹枯病和茎腐病等的防治工作。
5、中农甜414
(一)审定编号 苏审玉201305
(二)来源与类型 由中国农业大学以BS641W×BS638配组,于2008年育成,属早熟半紧凑型超甜玉米。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各地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10-2011年参加江苏省甜玉米区域试验,两年区试平均亩产鲜穗619.5公斤,比对照晶甜3号减产4.7%,减产不显著。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穗639.2公斤,比对照晶甜3号减产2.0%。
出苗整齐,叶鞘绿色,叶片绿色,株型半紧凑,花药青色,颖壳青色,花丝青色,果穗筒形,籽粒黄白相间(约3/4黄粒、1/4白粒),超甜硬粒型,穗轴白色。两年省区试平均结果:全生育期春播约87天,株高169厘米,穗位高65厘米,成株叶片数17片,穗长16.1厘米,穗粗4.5厘米,每穗14-16行,每行28粒,千粒鲜重292克,鲜出籽率67.7%,田间倒伏率10.0%。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高感纹枯病、茎腐病、粗缩病。省鲜食玉米区域试验品种品尝鉴定: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达到部颁鲜食甜玉米一级标准;扬州大学农学院检测:水溶性糖含量18.7%,还原糖含量7.2%,达到甜玉米标准(NY/T 523-2002)。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根据上市时间及不同栽培方式,合理安排播期。露地栽培一般于4月上旬播种。亩用种量0.5-1.0公斤。
2、合理密植。适宜密度3500-4500株/亩。大小行种植,大行距90-110厘米,小行距一般30厘米。
3、加强肥水管理。每亩施纯氮15公斤、五氧化二磷4-5公斤、氧化钾7.5-10公斤。春播氮肥分配比例:基苗肥40%,穗肥60%,夏播氮肥分配比例:基苗肥40%-50%,穗肥50%-60%。做到田间沟系配套,注意防涝防旱。
4、病虫草害防治。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时防治地下害虫、食叶害虫、玉米螟、粗缩病、纹枯病和茎腐病等。
5、适时采收。一般在授粉后20-24天左右采收青穗。
6、晶甜6号
(一)审定编号 苏审玉201306
(二)来源与类型 由南京市蔬菜研究所以H403-12×T458-06配组,于2008年育成,属早熟半紧凑型甜玉米。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各地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9-2011年参加江苏省甜玉米区域试验,三年区试平均亩产鲜穗725.1公斤,比对照晶甜3号增产11.3%,极显著。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穗676.9公斤,比对照晶甜3号增产3.8%。
出苗整齐,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青色,果穗筒型,籽粒黄白相间(约3/4黄粒、1/4白粒),硬粒型,穗轴白色。两年省区试平均结果:全生育期春播约90天,株高200厘米,穗位82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穗长19.0厘米,穗粗4.4厘米,每穗12-14行,每行34粒,千粒鲜重322克,鲜出籽率69.7%,田间倒伏率8.3%。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接种鉴定:感大斑病,抗小斑病,中抗茎腐病,高感纹枯病、粗缩病。省鲜食玉米区域试验品种品尝鉴定: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达到部颁鲜食甜玉米二级标准;扬州大学农学院检测:水溶性糖含量14.9%,还原糖含量5.0%,达到甜玉米标准(NY/T 523-2002)。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根据上市时间及不同栽培方式,合理安排播期。露地栽培一般于4月上旬播种。亩用种量0.5-1.0公斤。
2、合理密植。适宜密度3500-4500株/亩。大小行种植,大行距90-110厘米,小行距一般30厘米。
3、加强肥水管理。每亩施纯氮15公斤、五氧化二磷4-5公斤、氧化钾7.5-10公斤。春播氮肥分配比例:基苗肥40%,穗肥60%,夏播氮肥分配比例:基苗肥40%-50%,穗肥50%-60%。开好田间一套沟,做到三沟配套,注意防涝防旱。
4、病虫草害防治。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时防治地下害虫、食叶害虫、玉米螟、粗缩病、纹枯病和茎腐病等。
5、适时采收。一般在授粉后20-24天左右采收青穗。
四、大豆品种
1、徐春3号
(一)审定编号 苏审豆201301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徐春0906”,由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以辽鲜1号/台75杂交,于2009年育成,属春播中熟鲜食大豆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作鲜食春大豆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10-2011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鲜荚亩产704.6公斤,较对照台湾292增产5.3%,2010年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平均鲜粒亩产388.7公斤,较对照增产11.3%。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鲜荚亩产770.0公斤,较对照增产8.1%,鲜粒亩产428.6公斤,较对照增产20.2%。
幼茎绿色,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叶片卵圆形,白花,鲜荚弯镰形,茸毛灰色,籽粒扁椭圆形,绿色。种皮绿色,子叶黄色。省区试平均结果:出苗至鲜荚采收95天,比对照长3天,株高28.6 厘米,主茎9.1节,分枝2.3个,单株结荚21.5个,多粒荚个数百分率67.2%,每公斤标准荚414.3个,二粒标准荚长5.0厘米,宽1.3厘米,百粒鲜重69.0克,出仁率54.9%。口感品质香甜柔糯。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接种鉴定:中感大豆花叶病毒病SC3株系,感大豆花叶病毒病SC7株系。田间花叶病毒病发生较轻,抗倒性好。
(五)栽培技术要点
1、轮作。选择前两茬未种过豆类作物的田块种植。
2、播种。地膜覆盖3月下旬播种,露地栽培4月上旬至5月上旬均可播种。播前晒种1-2天,地膜覆盖出苗后及时破膜。亩用种量7公斤左右。
3、种植密度。一般每亩1.6万株左右,高肥力田块每亩1.4万株左右。行距35-40厘米,条播株距10厘米左右,点播穴距20-25厘米,每穴留苗2株。
4、肥水管理。一般基肥亩用纯氮2.5公斤、五氧化二磷2.5公斤、氧化钾2.5公斤左右,初花期视苗情每亩追施纯氮3公斤左右。鼓粒期遇春旱及时灌水。
5、病虫草害防治。播前使用土壤杀虫剂防治地下害虫,播后及时防病治虫除草。采收前15天内禁止用药治虫。
6、采收。当籽粒充实饱满,适时采摘青荚。
2、通豆9号
(一)审定编号 苏审豆201302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通07-109”,由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通豆5号为亲本,经辐射诱变,于2009年育成,属夏播中晚熟鲜食大豆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淮南地区作鲜食夏大豆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10-2011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鲜荚亩产692.7公斤,较对照通豆6号增产8.3%,2011年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平均鲜粒亩产378.2公斤,较对照增产10.2%。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鲜荚亩产761.7公斤,较对照增产6.1%,鲜粒亩产412.7公斤,较对照增产9.1%。
幼茎基部紫色,株型半开张,有限结荚习性。叶片卵圆形,紫花,鲜荚绿色,茸毛灰色。种皮黄色,子叶黄色。省区试平均结果:出苗至鲜荚采收102天,比对照长9天,株高91.8 厘米,主茎18.8节,分枝3.4个,单株结荚45.7个,多粒荚个数百分率64.6%,每公斤标准荚381.4个,二粒标准荚长5.2厘米,宽1.3厘米,百粒鲜重65.0克,出仁率54.4%。口感品质香甜柔糯。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接种鉴定:中感大豆花叶病毒病SC3株系,感大豆花叶病毒病SC7株系。田间花叶病毒病发生较轻。抗倒性较好。
(五)栽培技术要点些时候
1、轮作。选择前两茬未种过豆类作物的田块种植。
2、播种。适宜播期6月15-25日,晚播不迟于7月15日。播前晒种1-2天。适宜播期亩用种6公斤左右,迟播适当增加。
3、种植密度。每亩留苗0.8万株左右,行距50-60厘米,穴距25厘米,每穴留苗2株。垄作栽培,垄高25厘米左右,垄距55厘米左右,穴距25厘米左右,每穴留苗2株。
4、肥水管理。一般基肥亩用纯氮1.5公斤、五氧化二磷2.5公斤、氧化钾2.5公斤左右,花期根据苗情亩追施纯氮2.5公斤左右。注意抗旱排涝,花荚期保持土壤湿润。
5、病虫草害防治。播前使用土壤杀虫剂防治地下害虫,播后及时防病治虫除草。注意防治大豆花叶病毒病。采收前15天内禁止用药治虫。
6、采收。当籽粒充实饱满,适时采摘青荚。
3、灌豆3号
(一)审定编号 苏审豆201303
(二)品种来源与类型 原名“GY21”,由灌云县大豆原种场以翠扇豆/泗豆11号杂交,于2008年育成,属淮北中熟夏大豆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淮北地区作夏大豆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10-2011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180.3公斤,较对照徐豆13增产5.2%,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8.6公斤,较对照增产6.8%。
幼茎基部紫色,植株直立,亚有限结荚习性,抗倒性较好。叶片卵圆形,叶色深,紫花,茸毛灰色。籽粒圆形,种皮黄色微光泽,种脐淡褐色,商品性好。成熟时落叶性好,不裂荚。省区试平均结果:生育期106天,比对照长2天,株高65.8厘米,结荚高度13.3厘米,主茎14.9节,有效分枝3.9个,单株结荚47.3个,每荚2.0粒,百粒重21.5克。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粗蛋白质含量42.9%,粗脂肪含量20.8%。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接种鉴定: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C3株系、SC7株系。
(五)栽培技术要点
1、轮作。选择前两茬未种过豆类作物的田块种植。
2、播种。6月中下旬播种,播前晒种1-2天。亩用种6公斤左右。
3、种植密度。一般每亩1.0万株左右,低肥力田块1.25万株左右。行距40-50厘米,株距14厘米左右。
4、肥水管理。一般基肥亩用纯氮3.0公斤、五氧化二磷3.0公斤、氧化钾3.0公斤左右,花期根据苗情亩追施纯氮3公斤左右,鼓粒后期叶片可喷施磷酸二氢钾。注意抗旱排涝,花荚期保持土壤湿润。
5、病虫草害防治。播前使用土壤杀虫剂防治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播种后出苗及封行前两次防治杂草。中后期注意防治夜蛾、造桥虫及大豆食心虫等。
4、徐豆19
(一)审定编号 苏审豆201304
(二)品种来源与类型 原名“徐0902”,由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徐豆9号/泗豆288杂交,于2009年育成,属淮北中晚熟夏大豆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淮北地区作夏大豆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10-2011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191.4公斤,较对照徐豆13增产11.6%,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10.6公斤,较对照增产7.8%。
幼茎基部紫色,植株直立,有限结荚习性,抗倒性较好。叶片卵圆形,紫花,棕毛。荚弯镰刀形,褐色。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微光泽,种脐深褐色,外观商品性较好。成熟时落叶性好,不裂荚。省区试平均结果:生育期110天,比对照长6天,株高61.5厘米,结荚高度14.0厘米,主茎13.5节,有效分枝2.6个,单株结荚35.4个,每荚2.1粒,百粒重24.2克。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粗蛋白质含量42.6%,粗脂肪含量21.2%。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接种鉴定: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C3株系、SC7株系。
(五)栽培技术要点
1、轮作。选择前两茬未种过豆类作物的田块种植。
2、播种。适宜播期为6月上中旬,播前晒种1-2天。亩用种6公斤左右。
3、种植密度。每亩密度1.0万-1.2万株,行距40厘米,条播株距15厘米左右,点播穴距30厘米左右,每穴留苗2株,撒播每平方米15-18株。
4、肥水管理。一般基肥亩用纯氮3公斤、五氧化二磷5公斤、氧化钾5公斤左右,初花期根据苗情亩追施纯氮3公斤左右。注意抗旱排涝,花荚期保持土壤湿润。
5、病虫草害防治。播前使用土壤杀虫剂防治地下害虫,播后及时防病治虫除草。


五、西瓜品种
1、莎丽
(一)审定编号 苏审瓜201301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BSS947”,由上海实满丰种业有限公司2008年从荷兰BEJO种子公司引进,属早熟黄瓤小果型西瓜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春季保护地栽培。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10-2011年参加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1663.7公斤,比对照小兰减产3.7%;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12.8公斤,比对照小兰增产2%。
植株生长势中等,第一雌花节位7~8节,易坐果,全生育期102天左右。果实椭圆型,果型指数1.2,果皮翠绿色上有深绿网纹,有蜡粉。果实顶部圆整,花痕小。皮厚0.5厘米左右,单果重约1.8公斤,果肉深黄色。中心折光糖含量10.6%左右,边缘折光糖含量8.3%左右。果肉纤维少,质脆爽口,口感好。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南京地区一般2月上中旬育苗,其它适宜种植地区依据当地温光条件及栽培措施合理安排播种期。
2、适宜密度。株距40厘米左右,行距2.5米左右,亩栽670株左右,三蔓整枝留2瓜。
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腐熟有机肥4000公斤,45%硫酸钾型复合肥40公斤左右;果实膨大期适时适量追施膨瓜肥。视墒情浇水。
4、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注意防治蚜虫。
2、蕙丽
(一)审定编号苏审瓜201302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BSS938”,由上海实满丰种业有限公司2008年从荷兰BEJO种子公司引进,属早熟红瓤小果型西瓜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春季保护地栽培。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10-2011年参加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1801.3公斤,比对照早春红玉增产5.4%;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93.9 公斤,比对照早春红玉增产8.1%。
植株生长势中等,第一雌花节位7-8节,易坐果,全生育期102天左右。果实椭圆形,果形指数1.2,果皮翠绿底覆墨绿细条带,有蜡粉。果实顶部圆整,花痕小。皮厚约0.5厘米,单果重约1.9公斤,果肉鲜红色。中心折光糖含量10.7%左右,边缘折光糖含量8.2%左右。果肉纤维少,质脆爽口,口感好。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南京地区一般2月上中旬育苗,其它适宜种植地区依据当地温光条件及栽培措施合理安排播种期。
2、适宜密度。株距40厘米左右,行距2.5米左右,亩栽670株左右,三蔓整枝留2瓜。
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腐熟有机肥4000公斤,45%硫酸钾型复合肥25公斤左右;果实膨大期适时适量追施膨瓜肥。视墒情浇水。
4、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注意防治蚜虫。
六、辣椒品种
1、扬椒5号
(一)审定编号 苏审椒201301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扬椒7065”,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3070×3065配组,于2008年育成,属早熟长灯笼形辣椒。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早春保护地栽培。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10-2011年参加省区域试验,两年区试前期平均亩产1628.4公斤,与对照苏椒5号产量相当,总产量平均每亩3379.1 公斤,比对照苏椒5号增产4.5%。2012年生产试验,前期产量每亩1426.5公斤,比对照苏椒5号增产8.8%,总产量每亩2933.6公斤,比对照苏椒5号增产3.3 %。
早熟,始花节位8-10节。植株生长势强,叶色深绿色,株高45厘米左右,开展度50厘米左右。果实长灯笼形,浅绿色,果面有皱折,微辣,果长10.1厘米左右,果肩宽4.2厘米左右,果形指数2.4,果肉厚0.27厘米左右,单果重41克左右。区试田间病害调查,病毒病病情指数3.2,炭疽病病情指数0.0。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南京地区一般10月中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播种,每亩用种量50克。
2、适宜密度。每亩定植3000~3500株。
3、肥水管理。重施基肥,一般每亩施腐熟有机肥2500~3000公斤,三元复合肥50公斤。追肥以三元复合肥为主。
4、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
2、镇研20号
(一)审定编号 苏审椒201302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辣天下一号”,由镇江市镇研种业有限公司以A9259×N9389配组,于2007年育成,属早熟线形辣椒。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春季保护地栽培。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10-2011年参加省区域试验,两年区试前期平均亩产1259.2公斤,比对照博辣2号增产4.6%,总产量平均亩产2537.2公斤,比对照博辣2号增产1.1 %。2012年生产试验,前期平均亩产1079.1 公斤,比对照博辣2号增产5.1 %,总产量平均每亩2430.7公斤,比对照博辣2号增产5.3%。
早熟,杂交一代。植株生长势强,株高65厘米左右,开展度50厘米左右。果实细长羊角形,青果绿色,味香辣,果实长度22.1厘米左右,果肩宽1.5厘米左右,果形指数14.7,果肉厚0.18厘米左右,单果重19克左右。区试田间病害调查,病毒病病情指数4,炭疽病病情指数0.0。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南京地区一般10月中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播种,每亩用种量50克。
2、适宜密度。每亩定植3500株左右。
3、合理施肥。重施基肥,一般每亩施腐熟有机肥2500~3000公斤,三元复合肥50公斤。追肥以三元复合肥为主。
4、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高温多雨季节注意防治疫病、病毒病、烟青虫。
3、苏椒20号
(一)审定编号 苏审椒201303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尖椒99”,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用G05188-3×G05187-2配组,于2007年育成,属早熟细羊角形辣椒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春季保护地栽培。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10-2011年参加省区域试验,两年区试前期平均亩产1259.2公斤,比对照博辣2号增产4.6%,总产量平均亩产2537.2公斤,比对照博辣2号增产1.1 %。2012年生产试验,前期平均亩产1079.1 公斤,比对照博辣2号增产5.1 %,总产量平均每亩2430.7公斤,比对照博辣2号增产5.3%。
早熟,始花节位9~10节。植株生长势强,叶色绿色,株高60厘米左右,开展度55~65厘米。嫩果羊角形,绿色,果长16.1厘米左右,果肩宽1.7厘米左右,果形指数9.5左右,果肉厚0.19厘米左右,平均单果重17.2克左右。青椒味微辣,食用口味佳。田间病害调查病毒病平均病情指数3.3,炭疽病平均病情指数0(对照湘辣2号辣椒病毒病平均病情指数4.6,炭疽病平均病情指数0.0。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南京地区一般10月中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播种,每亩用种量25克。
2、适宜密度。每亩定植3200~3500株。
3、合理施肥,重施基肥。一般每亩施腐熟有机肥3000~3500公斤;适时适量追肥,追肥以三元复合肥为主。
4、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生长中期注意防治烟青虫。



网站地图  |  隐私与安全声明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江苏省高科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6040918号   公司网址:www.zkseed.com  总访问   次